2020年6月16日,《人民日報》刊登署名文章《讓流量時代的閱讀更有深度》,入心細讀后,頗有啟發。
記憶中,在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,或更早的年代,捧讀厚重的紙質經典或什么報刊,是絕對的必選。是年代文本載體的客觀必然,主觀閱讀方式的一種現實需要。讀書人,乃至手織毛衣的大媽大嫂們,也有邊織毛衣邊翻看一冊電影畫刊的庭院小景。是一種慢,紙質的穩健而心靈致遠的慢,一個人生命充盈的慢,深度幸福并愉悅的慢。
那個年代,我經歷過。沒有流量,沒有刷屏的蕪雜與充斥心靈的泡沫或污染。一個人安靜于紙質閱讀,離安靜的紙質出生地的田園芬芳最近,離清潔高遠的星空最近,離人心腳踏實地的泥土最近,離自己生命升華與體驗最近。相信,紙質的沉默式深刻閱讀,是昨天、今天和明天真正意義上的靈魂閱讀。不僅僅是知識本身,更是一種生命境界、心性秉賦的深遂洗禮。
近些年,尤其隨著電子產品刷流量的閱讀普及,刷流量所賦予的便捷化、快餐化、及時化、碎片化閱讀,成為一種非紙質淺閱讀方式的出現,客觀養成了一部分人,或沉浮于大眾式快節奏生活工作的淺閱讀的法門。你的心,沒有閱讀;你的神,更沒有閱讀。也由此,必然客觀上影響和沖擊了人們紙質思考閱讀的自覺,主觀上淡化了自己應有的精神高地的堅守。
流量閱讀,畢竟和手捧紙質經典閱讀不在一個心靈的思辯閱讀層面上。不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心靈補品、思想深度與寬度的最佳深閱讀選擇。我們的閱讀定位,要有高標尺水準,不是消磨與打發時間的無聊和多余。一個人的時間寶貴,敬畏生命。就算活到100歲,也就是36500天。何況自然規律下,大多在70多歲或80多歲,即以告別人世。甚至是更少年歲。如果一個人無自我約束力,最大的敵人,無疑是自己。放任自流,無進取之心,直至走向庸俗,媚俗或低俗,亦或不歸路。
在一個浮燥的世俗環境里,需要堅守閱讀紙質經典的初心,需要在經典文字里陶冶心靈,升華自我,致敬經典,打磨自己尚不至于庸俗或低俗的靈魂。拯救自己,醍醐灌頂。深度而自覺捧讀紙質經典,追尋書香,治愚清心,遠離浮燥,綠植心靈的荒涼,回歸一個深度思想者的姿式或堅深。賦予人生定力,洗練自我。坐擁書城,泛舟書海。歷寒暑而彌堅,歷風雨而行穩致遠。相信,在書海世界里,終有一部或多部經典溫暖并療救你心靈干涸與荒蕪的慢病。必成為你一生最可信賴交心的師友。必成為你心靈之舟揚帆遠航的原生內動能。
一個人,一輩子需要自覺堅守的事情,就是捧讀屬于我們的紙質經典。書香沁人心魂,涵養心靈,發人深思,辨析航標。可以治愈心靈和思想的輕淺與荒涼。紙質經典就在手邊枕邊,就在我們天天前行的思想深處。
于此,愿意深深的為深層次紙質閱讀點贊與恭手合十。
誠摯感謝《讓流量時代的閱讀更有深度》這篇入理入情,有溫度、有深度和有視角的佳作,像一盞明燈般,給了我們關于沉潛深讀紙質經典的啟示。
|